徐汇:布局未来产业,绿色低碳为未来蓄力

栏目分类徐汇:布局未来产业,绿色低碳为未来蓄力

你的位置:世纪 > 联系我们 >

徐汇:布局未来产业,绿色低碳为未来蓄力

发布日期:2024-06-08 00:45    点击次数:165

暑热降至,面对用电高峰期,如何提升能源效率、控制能源成本?一家能源大模型企业达卯智能试图给出虚拟电厂的解决方案。

在自适应“能量系统”模型下,虚拟发电厂控制系统只需要对建筑各楼层中央空调的预设温度、风机、转速、送风量等参数进行一定的柔性调节,就能够通过减负为电网释放电能。“如果管控几百座这样的大厦,就可以释放出几千万瓦的电量,相当于新建一个发电厂。”企业负责人介绍。

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徐汇区人民政府、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主题展厅,向世界展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方案。

徐汇区是上海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近年来,徐汇区坚持产业先导、政策引导、市场主导,重点吸引氢能、先进储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建筑节能产业集聚,鼓励绿色低碳循环技术的创新试点示范。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条坡道长、积雪厚、空间大的“超级赛道”。徐汇区相关负责人说,徐汇正抢抓布局绿色低碳等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积厚成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低碳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在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大模型企业集聚。AI模型的参数规模已达到万亿级别,直接导致了能耗的激增。

“随着当前大模型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应用对电力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目前单个人工智能任务如生成个性化图像所需的电力就相当于充满一个智能手机电池,而在大规模应用场景中,如每日处理数亿次交互的ChatGPT,能耗更是高达数十万度电。”上海达卯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区总经理陈立军介绍,企业正试图通过自研能源大模型的通用求解能力,建立健全算力与电力双向协同机制。融合分布式边缘智能体与集中式大模型,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了能量流、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无缝对接。“确保在满足可用性的基础上,统筹资源池内的多种能源、系统和设备负荷,提升算力集群的电力运行效率,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并结合储能充放策略,实现能源成本最优。”

195米的高层建筑,近0碳,如何做到?碳博会现场,展区展板上的中国能建上海总部综合一体化项目,也正在徐汇滨江如火如荼建设。

中能建(上海)城市运营管理公司董事长檀小兵介绍,项目科技工作设计团队历经多轮模型演练和专家研讨,确定了以被动式建筑设计、高效机电系统、可再生能源应用、智慧能源与碳管理、柔性负荷与需求侧响应五大技术为支撑的解决方案,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近零碳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智慧能源与碳排放管理系统为例,通过布置先进传感器与算法,还能够准确预测第二天负荷情况,对冷热源及暖通设备进行优化设置,提高运行效率,达到高效机房标准。

事实上,中国能建正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现场还集中展示了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绿色燃料、绿色材料、高端装备、低碳数字化等绿色低碳产品,世界首台(套)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启航企业……同时开展十余场主题活动,发布能源领域先进设备、新型产品、领先技术,举办交能融合、绿色供应链等多项签约仪式,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

碳资产可见、可得、可度量

漕开发园区,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提供了通透的采光效果,竖向的外遮阳又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园区采用屋顶绿化、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景观水系、下凹式绿地、雨水回收再利用等措施,控制径流量达到231.1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1%,降低了市政排水压力与内涝风险的同时,修复场地生态。

除了肉眼可见的绿色,这里还安上了绿色大脑——这里是上海首批采用“冰蓄冷”技术集中供冷的园区——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将水结成冰,并储存于蓄冰装置;白天用电高峰期,融冰将所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制冷,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峰谷时段的电价比达4∶1,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对电网的供需平衡也起到调节作用。”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规划建设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凭借园区能源中心这套“绿色大脑”与其他一系列节能降碳举措,漕河泾开发区约2.48平方公里的低碳发展实践区,入选上海市低碳发展实践区创建名单。漕河泾开发区这个成立近40年的老牌园区,不仅集聚起一批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也对现有建筑降碳改造,加强新能源利用,实现单位产值碳强度下降。

碳博会现场,还展示了绿球金科探索建立的绿色账户,让碳资产可见、可得、可度量。“沪碳行”已将“Metro大都会”App扫码乘坐地铁、使用NFC手机交通卡乘坐地铁、公交出行,使用哈啰骑行、使用“T3出行”乘坐新能源网约车等低碳出行场景纳入碳减排量的核算中,完整覆盖了上海的低碳出行场景类型。截至目前,该平台的总注册用户达到31万人,年均碳减排量高达 31866.12 吨。

未来,“沪碳行”即将接入上海市碳普惠平台,进一步扩大碳普惠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事实上,“沪碳行”背后的金融科技企业——绿球金科(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就落地在徐汇。

徐汇区一方面正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的关键技术,积极牵头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另一方面,搭建好重大交流对接平台,组织开展碳达峰科技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架起国际国内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发展的合作桥梁。

作者:王宛艺

文:王宛艺图:邢千里编辑:周辰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